WFU

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

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治療


作者:施明宏





稚嫩、怯生生的聲音從兒童麻醉後恢復室的角落傳來 “阿姨!我要找媽咪”(這樣的聲音鮮少出現在麻醉後恢復室。)
而後看著一對母女倆倚靠坐在恢復室的沙發上,小小聲的交談著。

思緒不禁回到三年前

媛媛是一位視網膜母細胞瘤(Retinoblastoma)的兩歲多病患。第一次幫她麻醉是在放射腫瘤治療科,當時她正要進行電腦斷層模擬定位。模擬定位時,病患需要完全不能動並且固定在固定器上,時間約5-10分鐘。對兩歲多的小朋友來說,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,常常需要在麻醉下才能進行模擬。媛媛不哭不鬧,坐在媛媛媽的懷抱中,讓我們輕易地把麻醉藥注射到點滴後輕輕的睡著。對麻醉科醫師來說,這樣子的狀況是很少見的。通常小朋友只要看到穿著白制服的人拿著針筒靠近時,常常就會無法控制的大哭,即便針不是要打在他的身上。爾後放射治療時,又幫媛媛麻醉了數次,雖然偶爾還是會跟媽媽撒嬌,但從未見到她大哭大鬧。之後又在病房幫媛媛處理了幾次治療後疼痛情形,看到她常也是安安靜靜的。不管在哪,媛媛的爸爸或媽媽總是溫柔的在旁陪伴著她,對待她也如同一般正常小朋友一樣,彷彿媛媛沒有生病一般。
   
經過幾次治療的會談,發現媛媛的父母總是詳細了解未來治療計畫跟疾病可能的狀況。慢慢地不厭其煩的詳細告訴媛媛可能發生的狀況,幫助她配合治療。不在孩子面前,露出恐懼不安的表情;不帶給孩子,焦躁疑懼的情緒。

父母的支持溝通和對治療計畫足夠了解,對孩子而言才是最好的治療。